二十多年前,,我背著一個背囊赤手空拳來美國留學和就業(yè),。當時大多數(shù)中國留學生來美國是讀研究生院,最早也是從大學起步,。
而現(xiàn)在的家長,,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,將孩子送到外國念高中,、初中的,,比比皆是。父母千方百計為孩子找門路考進常春藤級別的名牌大學,,如哈佛、耶魯,、斯坦福等等,, 以為這樣就把孩子帶上了康莊大道。其實,,孩子們真正要面對的考驗是在離開象牙塔之后,,如何面對象牙塔之外的職場競爭。
作為國際律師事務所,,我們每年都會從常春藤學校招幾十個見習生,,經(jīng)過篩選最終能來參加面試的學生中仍然有一半通不過。
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個學生是國內頂尖大學的本科生,,斯坦福的博士,,還是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。 如此超群的學歷,,讓我們非常想聘請他,。但是,一面試,,我們卻直接給他打了一個問號,。
當我問他:“去年夏天,你去了哪間律師事務所做見習生,?”
他馬上臉紅脖子粗,,神態(tài)緊張,說話變得結結巴巴,。原來,,去年夏天他沒有找到在律師事務做見習生的工作。作為哈佛法學院的學生沒能找到工作,,也許他認為這是一件非常羞恥的事,。
其實沒有得到工作就直接告訴別人,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,。只要保持振作向上的心態(tài),,誠懇地闡述求職的愿望,,我們不會在意過往的失敗。是他回答問題的表現(xiàn)和面對失敗的態(tài)度讓我們只能拒絕了他,。
學生和家長在整個成長教育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這點:美國精英職場注重素質,、氣質,這不是分數(shù)和文憑可以反映出來的,。我遇見過不少美國名牌高中如Andover,,還有其它學校的學生,我們聚在一起時,,時常提醒大家和自己——我們所關心的是你想去哪里,,不是你從哪里來!
反映在面試中就是,,我們特別想知道一個名校出來的學生能否承受壓力和挫折,,如何在不可能中找到可能。我認為能否做到這點往往不在于實際能力,,而在于內在的心態(tài)和價值觀,。盡管你拿著常春藤的敲門磚,如果沒有成功人士的心態(tài)和價值觀,,也難以敲開精英職場的大門,。
有一次在北京某個酒店餐廳里,我坐在一個中年美國人和一個年輕中國男孩旁邊,,無意中聽到他們之間的交談,。
美國人先作了一番自我介紹。他說他是在以色列出生的,,到美國MIT念MBA,,畢業(yè)后到華爾街做分析師,之后,,做了風險投資,,投了不少的公司,后來又成立了一個私募股權基金,,建立了不少公司,。然后,他問這個年輕人:“你喜歡做什么,?”
年輕人一開口就回答,,我爸爸在哪兒工作,我媽媽在哪兒工作,,姨姨是某某的助手,, 一大堆的話都是關于別人做什么。
那美國人愣了愣,又問他:“你自己喜歡做什么,?平時有空的時候,,你喜歡干嘛?”
年輕人說:“我對鋼琴蠻有興趣的,,但媽媽說,,彈鋼琴是彈不出事業(yè)的,所以,,我也沒有怎么繼續(xù)努力,。”
美國人又問:“你平常喜歡看什么書?”
年輕人說:“我喜歡看林肯自傳,,他是民族英雄……很小就很崇拜他……”
年輕人的回答給我的感覺是,,他好像在背誦小學、中學作文材料,,是在回答老師出的題目,,而不是在講述自己真的喜歡什么書,當然,,也許他平常根本沒有看什么書。
美國人還是不斷問他的嗜好等等,,但年輕人都講不出自己真實的想法,。實際上美國人只是想要了解這年輕人是怎么樣的一個人:
Who are you?
What interests you?
What would you like to be?
這個孩子失去了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能力,更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,,講出代表自己的故事,。
精英職場的面試是一個考驗講故事能力的場合。在這些投資銀行,、管理咨詢公司和大型律師事務所中,,每年都有全世界最頂尖學府的高材生被聘請,而能進入這個精英職場的中國留學生則是鳳毛麟角,。
50%以上在常春藤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甚至都找不到正式工作,。這不是因為美國的就業(yè)機會少,而是因為中國學生缺乏足夠的職業(yè)規(guī)劃和求職能力,。而且這種能力,,不僅對“精英職場”,對所有職場都有廣泛的適用價值,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