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景1:你在辦公室,敲門聲和手機鈴聲同時響起,,你會做什么,?
情景2:一個陌生的推銷電話打進來,你選擇接還是不接,?
情景3:有一位關鍵員工向你請辭,,你要如何應對?
情景4:你評估是否需要牽頭完善新產品開發(fā)流程,?
職業(yè)人典型的一個工作日中會面對很多這樣的選擇,,換作你會怎么做?
時間管理理論告訴我們,,通過對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劃分,,我們要處理的事情基本上可歸入下述不同象限:
我們逐一分析一下:
對于情景1,人們通常只需隨機做個選擇即可,,比如接通電話的同時快速打開辦公室的門,,或者一邊開辦公室的門,一邊接聽電話,。無論怎么做,,都不會有很大的區(qū)別。這類選擇優(yōu)先性意義不大,。
對于情景2,,大多人也能不假思索做出選擇:摁掉。因為對這類事情實在沒有多少的存在感,,更無太大的必要分配注意力,,人通常會選擇性忽略,或者由其自生自滅即可,。
對于情景3,,管理者對這類事件一定不會猶豫,而是放到第一優(yōu)先級上去處理,,比如立即安排時間與該員工面談,,了解員工離職原因,,看能否挽留。否則,,一名關鍵員工可能在段時間內流失,,對業(yè)務開展產生較大影響。
情景4相對比較復雜,。有的人會覺得這事情很重要,,而且會制定計劃,按時推進,。而有的人雖然覺得重要,,但畢竟沒有那么緊迫,沒有馬上解決的壓力,,就會拖延一下,,誰知明日復明日,要不了多久就沒了下文,。
對比上述四種情形不難看出,,在情景1、2,、3下,,大多數人通常都能正確安排優(yōu)先級,做出最優(yōu)或次優(yōu)抉擇,,大多人的差別其實表現(xiàn)在處理情境4上,。職場上真正能讓一個人脫穎而出的、有別于他人的,,正是他處理重要/不緊急事情的能力,。
我們先來看一個優(yōu)秀企業(yè)家的例子。
華為是當今中國具有世界級聲譽的明星企業(yè),。作為這樣一家企業(yè)的領袖,,在被問到華為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時,任正非曾經講了一句話: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“城墻口”沖鋒,。心無旁騖,,堅持做真正重要的事情。這只是華為的一面,,而華為還有另一面,。
我們今天仰視一個龐大體量的華為時,往往會有意無意忽略了這家企業(yè)在過去那些年中做了一些看起來不那么緊急但卻非常重要的事情,,為企業(yè)后來的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,,這至少包括三條:通過華為基本法、鑒定不移地學習IBM,、建立有效的全球人力資源管理體系,。這其中沒有哪一項在早年的華為發(fā)展中能比市場擴張和技術研發(fā)更緊急,,但是華為很早就堅定地做起來,。相信沒有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,,華為帝國能否有今日也未可知。
放到職場上來看也是一樣,。舉個例子,,A男和B男年紀相仿,都有同樣的行業(yè)背景和豐富的工作經驗,,但是A年紀輕輕就做到高管,,而B卻早早即碰到職業(yè)瓶頸。
拋開他們的個人背景不談,,B最主要的工作經驗在于開發(fā)新客戶,、維護客戶關系,在公司快速成長時期,,B也做得風生水起,。但是隨著公司規(guī)模的擴大,團隊規(guī)模日益擴大,,B開始有些力不從心,,他不知道如何有效激勵下屬、穩(wěn)定優(yōu)秀員工,,協(xié)調周邊關系,,打造優(yōu)秀團隊能力。
而A恰恰相反,,不但是個業(yè)務高手,,而且能結合自身經驗,制定可行的業(yè)務規(guī)劃,,并且為此打造階梯型團隊,,不斷提升他們的能力。A和B的最大區(qū)別在于,,他們處理重要但不緊急事情的能力差異很大,。若論單*匹馬,B未必遜于A,,但是論到怎么考慮業(yè)務規(guī)劃,、培養(yǎng)團隊,打磨核心能力這些長線事情,,顯然A更勝一籌,。
現(xiàn)今職業(yè)人分外看重個人能力的塑造,但若是犯了和B同樣的錯誤,,悔之晚矣,。
緊急還是不緊急,?
在工作中碰到的緊急事情通常有三類:
一是迫在眉睫、必須立即行動的事情,。比如生產車間發(fā)生了工傷事故,,造*員受傷。這類事情往往具有突發(fā)性,,時間緊迫,,需要立即采取行動。
二是必須快速采取行動或做出反應的事情,。比如大客戶抱怨,、關鍵員工請辭、產品批量瑕疵,、設備故障等等,。這類事情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反應。舉例,,產品交期臨近,,但是有某個批次的產品出現(xiàn)瑕疵,有可能影響交期,,管理者需要安排人員在1-2天內快速返工,,挽回影響。
三是必須在短時間內采取行動,、取得立竿見影效果的事情,。如開發(fā)新客戶、削減支出,、促銷,、招聘新人、削減費用,。這類事情不但要求在短時間內采取行動,,而且人們希望看到更為直接的效果。比如商品滯銷嚴重,,產品庫存超過安全警戒線,,產品銷售周期已近尾聲,這時就需要盡快采取促銷活動,,快速降低庫存水平,。
這三類情形以外的事情往往會有較長的處理前置期,人們往往可以周密研究,,*穩(wěn)妥的計劃來推進,,因而就顯得不那么緊急。
重要還是不重要?
確定事情的重要性也許是一個職業(yè)人被嚴重低估的能力,。在職場上,,我們經常看到很多“大忙人”,,整天忙忙碌碌,,總在加班,看起來總有做不完的事情,。這些人通常在別人眼中觀感不錯,,大家都覺得他不偷懶�,;�,,很有責任心。但仔細分析,,一個人整天那么忙是不是也有問題,?有沒有抓住重點?關鍵問題有沒有解決,?工作結果有效性如何,?這就涉及到對重要性的判斷。
人常說:屁股決定腦袋,。即便對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也有有不同看法,。哪怕是職場“老司機”也很難說他對各種事項重要性的把握完全沒有問題。你以為重要的事情,,在別人尤其是上級眼里未必是重要的,。想想看,如果每天忙得四腳朝天,,結果上級還覺得你苦勞大于功勞,,豈不悲催?
早些年,,有一次,,我曾列出自己的工作職責給老大看,沒想到我列為第一的一項工作職責,,在她眼里僅僅排到第三的位置,。這一結果令我大吃一驚。想想自己那時已有多年的工作履歷,,對于工作職責優(yōu)先性的把握居然也有這么大的誤差,,真讓我大跌眼鏡。職場中人往往疏于與上級溝通,,大家巴不得領導不找自己,,豈會自己找上門去交流探討自尋麻煩?這樣產生類似的錯位就司空見慣。
在工作中,,對于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判斷至少有以下幾點參考:
1.是否聚焦核心目標,。
職場中有兩類人,一類人善于完成任務,,另一類人善于達成目標,,區(qū)別就在于是否圍繞核心目標在做事情。前者看起來效率很高,,但缺乏主動深入地思考,,沒有發(fā)現(xiàn)所做事情與核心目標之間的關聯(lián),容易產生的結果就是任務完成了,、目標卻沒有達成,,或者個人目標達成了,團隊目標沒有達成,。而后一類人恰恰相反,,做事情先存有一個核心目標,由此判斷該優(yōu)先做哪些事情,。
2.是否聚焦關鍵問題或瓶頸
借鑒NLP的角度看,,人、行為和目標之間是一種內在關聯(lián)的系統(tǒng),,人通過計劃的制定來鎖定要解決的問題及要采取的行為,,而行為則是實現(xiàn)目標的路徑。缺少這個路徑,,單單聚焦目標就會成為空中樓閣,。所以,有經驗的人做事情,,不但要聚焦目標,,更要聚焦行為,聚焦鎖定行為的關鍵問題和計劃,。一個人只有不斷地做這類事情,,才能讓自己的行為和目標之間形成強相關關系,收獲預期結果,。
3.是否提升客戶滿意度
每個人的職業(yè)生涯中總有幾位堪稱最棒的同事或前同事,。想想看他們?yōu)槭裁戳钅阌洃洩q新,一定是因為他們?yōu)槟闼龅氖虑�,。很多年前,,我還是一位咨詢業(yè)務高級經理的時候。有一次,,我連夜為客戶準備一份至關重要的提案,。這份提案花費了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。誰知由于電腦故障,做好的PPT似乎無法正常打開,。我當時腦袋一片空白,,想想第二天早上的提案會議,我想死的心都有,。團隊中有位伙伴,,默默地在一旁捯飭我電腦上受損的文檔。大約半個小時后,,他居然把我的PPT成功恢復,,那一刻我覺得他就是一個天使。優(yōu)秀的職業(yè)人有很多客戶,,不僅有外部的客戶,,更有內部的客戶。他把周遭的人都當做客戶,,盡其全力地滿足“客戶”的需求,。但凡與客戶滿意度有關的事情,,對他都是頭等大事,。
4.是否提升關鍵流程效率
流程這件事在工作中絕對不是一個令人心情愉悅的事情。如果對組織成員進行一次調查,,我相信沒有幾個人會覺得流程效率高,,相反可能有一籮筐的抱怨甚至批評。雖然吃力不討好,,但流程也恰恰是能提升組織協(xié)作的基礎設施,,沒有哪個優(yōu)秀的企業(yè)或團隊僅靠靠口口相傳、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就能獲得長期的發(fā)展,。
美國學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名著《基業(yè)長青》中提出了要造鐘而非報時,,說的也是同樣的意思。優(yōu)秀的職業(yè)人不僅要能夠高效地做事,,而且善于站在流程的角度來固化這種做事方式,,讓團隊或組織“自轉”起來。
5.是否提升個人或團隊關鍵能力
用戴維·麥克利蘭的話來說,,所謂能力,,就是能夠把績效表現(xiàn)優(yōu)秀者和表現(xiàn)平平者區(qū)分開來的關鍵行為。如前所述,,在個人-行為-目標系統(tǒng)中,,行為是至關重要的中介。任何宏大的目標,,如果無法切切實實訴諸有效行為,,都將淪為空談。你是否知曉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,有多少與自己的關鍵能力相關,?有多少有助于提升自己或團隊的關鍵能力,?比如一個導購要達成月度目標,勢必要關注進店率,、試穿率,、成交率,這些“率”的背后必須輔之以各種大量的,、具體的關鍵行為作為支撐,。優(yōu)秀職業(yè)人有一個重要特點,就是做事到位,,他能夠精確地符合關鍵行為的要求,,這就靠日復一日的“打磨”才能做到。
職場生涯不啻為一場曠日持久的戰(zhàn)爭,,做好重要緊急的事情如同打贏一場戰(zhàn)役,,做好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才能決定最終戰(zhàn)局。
作者: 康鋒
文章來源:鋒范V(ID:fengstyles)
